大年初一起五更,大年初二日头红
大年初二这天也被称为开年
意为一年的开始
初二早上一放鞭炮
人们欢聚在桌前吃开年饭打“头牙”
然后开始带上礼品走亲访友
嫁出去的闺女则带着丈夫、儿女回娘家
原本的“两家人”变成了一家人
既增进了感情,也温柔了岁月
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大年初二的习俗吧

开年饭

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“头牙”, 这一天要吃一顿丰盛的开年饭,寓意来年五谷丰登、风调雨顺。吃“开年饭”,要做得早,叫做“抢头牙”。传统上这天老人们都早早起来,杀鸡拜祖宗,然后吃“开年”饭,此后才可扫地和免除过年的一些禁忌。传统开年饭要准备的食物,不外乎是鱼、生菜、烧肉和鸡,最好是齐备九种开年菜式,象征“发财好市”。做生意的人相信开年与新一年的运势有很大关系,因此,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,有些家庭会做些烧肉,取红皮赤壮,喻意健健康康;或用生菜铺金菇,喻意“生财”及“金钱满地”。
大“鸡”大利

民间俗语说:“无鸡不成宴”。广东人待客,以鸡为上品。如果贵客临门主人不杀鸡招待,就是失敬。饭桌上的各种鸡类菜式,都会美其名曰“丹凤朝阳”、“百鸟朝凤”、“龙凤呈祥” 等,象征吉祥如意。
年年有“鱼”

年年有鱼是“年年有余”谐音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足的代表,除了要挂金鱼的年画,鱼也是饭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肴,而且还要吃剩一点点,象征“年年有余”。
红皮赤壮

烧肉有一个更形象的称呼:“红皮赤壮”,寓意家中各人身体健康,龙马精神。
发财就手

发菜,取其发财之意,发菜焖猪手则寓意“横财就手”,部分讲究的广东人更是指定要“右手”,和就手同音,而不要“左手”因为和“阻手”谐音。
冬菇生菜

圆圆的冬菇就像是一枚枚的“钱币”,象征金钱,而生菜即有“生财”之意,一道“冬菇扒生菜”就有招财进宝的祈愿。
哈哈笑

广东话的“虾”与“哈”同音,于是便有了“哈哈笑”的名字,寓意欢乐常在。

回娘家

大年初二,广东有个重要风俗就是“回娘家”,即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。这一天,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,分给娘家的小孩,并且在娘家吃午饭。
客家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二已婚妇女转妹家“(回娘家)”,新姑丈(女婿)要“上门”。回娘家的妇女,都要携带鸡、娘酒等礼物。
潮汕地区,正月初二、初三,女儿回娘家,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、糖果,由母亲分送邻里。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,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,那么,就要来一个分一次,礼物颇薄,“礼轻情意重”,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思念。姑娘回到家中,若家中有侄儿,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,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,可这一次意义不同。这习俗,潮汕人称为“食日昼”。顾名思义,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,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。

品发糕

大年初二,恩平人用一种独特有趣的习俗“开年”:用一种叫作“发糕”的年糕,连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,拜完祖先全家吃发糕,边吃边大喊:“开年吃发糕,财旺福又到!”
据介绍,广东恩平人年初二吃发糕开年的习俗源于明朝,相传当时恩平有一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来临仍在街边行乞。年初二那天,一个好心的点心铺老板收留了他,并教他做点心的技术,学成后又资助他回老家开点心铺。后来乞丐独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食品,挑到圩上去卖,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食品,甚觉新奇,问是什么东西,乞丐说是新年“发糕”,人们纷纷买来品尝。后来乞丐卖发糕发了财,资助穷家子女上学读书,一时传为佳话。此后,恩平人吃“发糕”拜祖开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。
年初二,回娘家,一家美满说牵挂
甜蜜蜜,喜滋滋,团团圆圆笑哈哈
摆点糖,沏壶茶,促膝相对乐无涯
共展望,新一年,事业顺利福更远
广东盈宇律师事务所祝大家
虎年吉祥,幸福安康,初二快乐!